联系我们

公司地址:山东省泰安市星亿娱乐集团

销售热线:

联 系 人:

娱乐网址:

集团邮箱: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用网感引爆流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告诉你“引

时间:2025-07-18作者:admin浏览:

摘要:欧陆注册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价值五要素是判断新闻的重要标准。经典的新闻价值五要素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1]。进入全媒体时代,一些年轻新闻人越来越少

  欧陆注册

用网感引爆流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告诉你“引线”在哪儿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价值五要素是判断新闻的重要标准。经典的新闻价值五要素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1]。进入全媒体时代,一些年轻新闻人越来越少提及新闻价值五要素,挂在嘴边的经常是“网感”。有人认为传统新闻价值的很多要素在全媒体时代已被解构,取而代之的网感成了重要指标。本文认为,新闻人网感的形成离不开新闻价值五要素,但这五要素在全媒体时代确实存在不够精准、无法涵盖等问题。网感的价值判断,实质上体现了全媒体时代内容价值要素的演变。

  所谓网感,并非具有严谨定义的学术名词,只是业内约定俗成的形象说法,考量的是从业者对互联网传播规律、平台角色定位、社会心理痛痒、用户获知习惯等多方面的洞察。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说,网感是网络时代内容生产者对于适合网络环境传播的内容选择、生产与传播的评判和实践理念。从选择、生产与传播的逻辑链条上看,网感可以看成一种内容生产的指标和价值取向。

  一个新闻人网感强不强、敏不敏锐,可以说时效性是试金石。2021年11月2日上午,商务部发布《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文内一句“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在网络转发中被提炼成标题,舆论迅速发酵,很多人开始抢购。《经济日报》评论员迅速写出快评《不要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在新媒体上成为刷屏爆款,全网传播量达3.96亿次,以快捷的时效,在舆论哗然的关键时刻拨开迷雾,起到正视听、安民心、稳大局的作用,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二等奖。如果评论员只觉得这件事是网络热点,但想等一等看看情况再发声,那就会错过先机。

  当然,一个记者在职业生涯中,不可能永远抢到最佳时效,但依然可以用敏锐的网感抢抓第二落点,让新闻焕发新生。《中国青年报》的报告文学《找到那个头破血流的年轻人》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副刊作品三等奖,这篇稿件记录了交警和群众共同挽救一位身患重病的年轻人的故事。记者并没有抢到最佳时效,但判断线索很有价值,就再次深入山区采访。稿件刊发后,冰点公众号的阅读量很快达到10万+,文章被很多媒体转发,很多也获得10万+阅读量。这种慢时效,也能体现新闻人网感的功力。

  地理上的接近,是指新闻事件发生地与读者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接近,而用户总是首先关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在传统媒体时代,读者接收资讯的渠道和总量有限,因此会对身边发生的事更关心,那时的媒体对本地一般性的火灾、车祸的报道,都能获得较高关注度。但在全媒体时代,这种地域色彩较强的一般性灾祸报道,很难获得全网关注,甚至随着地域区隔被消弭,连本地人对身边发生的此类报道,也没有了从前的关注度。

  心理的接近性是指一条新闻的内容与传播形式是否与大众的心理和情感预期接近,即新闻内容和他们的社会阶层、心理需求、信息偏好贴近,触及他们共同的情感或经历,引起共鸣。为什么很多媒体抖音官方账号的国际新闻流量普遍很高?地理上虽然相隔万里,但或许正是新闻中的某个人、某个物、某件事,触及了受众的情感、经历或兴趣,而获得极高关注度。2023年,旅美大熊猫“丫丫”回国的新闻,持续在网上获得超高流量,正是心理的接近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2020年3月20日《湖北日报》一版的消息《湖北新冠肺炎新增病例首次零报告》,获得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该事件新闻事实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湖北日报编辑部采用消息体,只用872个字来报道这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从现在的角度回望,也是网感的一种具体体现。内容越精炼,越适合互联网传播,越适合转化为短视频产品,也就越能传播至全国乃至全球。

  显著性也是新闻人网感中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知名人物、著名地点、特殊时间,都能对新闻人快速判断筛选信息起到重要辅助作用。尤其在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节奏更快,信息量更大,特别需要一些“亮眼”的关键词,帮助新闻人快速处理信息。2023年11月16日19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新闻联播》中推出10分31秒的消息《习同美国总统举行中美元首会晤》,报道团队充分研判此次历史性会晤的政治内涵及重大意义,紧扣新闻性,突出显著性,多项国际传播数据实现历史性突破。这条电视新闻之所以倍受关注,是因为抓住了中美元首会晤这一显著的时间点,该作品获得第34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当然,全媒体时代新闻人网感的显著性,也呈现出一些与传统媒体时代不尽相同的特点。例如对知名人物特别是明星的报道,传统媒体时代会把明星的名字直接放进标题,来吸引读者的眼球。但在全媒体时代,很多新媒体编辑在标题里喜欢用“这个明星”“知名明星”等笼统说法,似有消解显著性的趋势。一种解释是,这样设下悬念,更容易吸引用户点击。其实这正是全媒体时代信息量暴增后势必产生的结果,明星的数量比传统媒体时代更多,明星垂直化细分更明显,全民知晓的明星不再常有,有些草根博主的粉丝量可能比一些明星还多。

  长江日报社大武汉客户端的《第一眼》专栏,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专栏一等奖。该专栏将公共监控视频资源整合成传播产品,记录真实和难以复制的现场,挖掘体现社会自觉、温暖动人的瞬间。2024年1月6日晚,武汉地铁赵家条站,一位八旬老人进地铁站上台阶时,步履踉跄,在即将向后摔倒的危急时刻,附近4名陌生乘客冲上前将老人稳稳托住。《第一眼》通过长江日报微博设置#老人摔倒瞬间 4名陌生人冲上前扶住#话题,推发现场视频。真实的监控记录极富临场感,迅速引发热议,阅读量255.4万。网友纷纷跟帖表示“社会需要这样的正能量”。

  受近年来流量乱象的影响,一些党媒不太敢公开讲流量,连带着网感也被污名化,认为网感就是盲目追逐网络热点挑拨公众情绪、引发流量乱象的源头。

  本文通过上述梳理论证发现,新闻人网感背后的底层逻辑还是新闻价值五要素,只不过是随着全媒体时代到来,有一些要素发生演变或增减,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因此我们没必要妖魔化网感,更没必要对流量敬而远之。党媒必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正确导向转化为优质内容,要做强做大主流舆论,不能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而应该让新闻作品接受人民的检验。因此,党媒新闻人要勇于做一个有网感的新闻人。

  2023年6月1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简称“鼠头鸭脖”事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6月4日,南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回应送检样品为鸭脖,网友对此强烈质疑,江西省随后成立多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调查此事。6月17日中午,联合调查组通报调查结果,成为舆论热点。侠客岛团队利用新闻人网感认真研判舆情,推出微评《一颗老鼠头为何要省级调查组才能查清?》,这篇不到400字的短评直指“鼠头鸭脖”事件不仅是食品安全问题,更反映出有关部门不作为、懒作为,遇到舆情就和稀泥、“堵捂瞒”,把小事拖大、矛盾上交,浪费大量行政资源,更损害了公信力。

  2024年10月20日下午,在武汉市光谷大道高架一处下桥匝道发生惊险一幕:一司机突发疾病,所驾汽车径直撞向护栏,并顺势向匝道下方冲去……危急时刻,一辆路过的“鄂A6PZ19”灰色越野车果断将失控汽车拦停,避免了一场意外事故的发生。灰色越野车车主赢得各方赞誉,被称为“灰车侠”。

  从“白车侠”到“灰车侠”,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旗下各媒体都紧抓热点,致敬平凡英雄,引爆网络,纷纷制作出多条超亿级的正能量大爆款。集团极目新闻则以新闻人网感来研究热点发展态势,快速展开策划,将咸宁的“白车侠”请到位于武汉的编辑部大楼与“灰车侠”相会,两名平凡英雄惺惺相惜之情景,经极目新闻报道后,再次引发网友盛赞,让正能量持续澎湃。

  尽管“得网感者得流量”已成了一种普遍共识,但不得不承认,仅有网感,并不一定能让正能量赢得大流量,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还需要主流媒体用流量思维来不断引爆。网感只是火花,而流量思维才是导火索。

  遥感卫星高居太空“制高点”,怎么助力这种新的报道形式?其实拼的是脚力。前方记者实地踏勘,挑选出变化显著且意义深远的地点;根据这些反馈点位,后方编辑联合高分湖北中心,调取2014年与2024年的卫星影像资料,通过对比图,见证十年巨变。10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的足迹,深入京津冀豫沿线个受水城市。

  如此宏大的主题,如何形成聚焦效应,拎出“爆点”,则考验着记者的眼力。如短视频《河南濮阳率先在全国完成“南水”全域覆盖,370万人喝上清甜“南水”》以当地村民视角展开,讲述“南水”到来后,结束了当地村民长期吃苦咸地下水的历史。视频引发网友热议,全平台播放量达到346万。

  长时间的跨度采访,持续进行新闻生产,非常考验笔力。3个多月时间,湖北日报全媒体平台共刊发200多篇行进式文图、视频等全媒体报道。《一杯“南水”的中国力量》《跟着看中国丨干涸40多年的滹沱河,何以复流》两篇报道被全网置顶推送;#十年来南水北调改变了什么#、#描绘一渠清水北上十年新图景#等微博线多年历史的百泉湖又活了!》等多个短视频,均有上万网友点赞。

  1.融媒趋势明显,纯文图类获奖作品越来越少。大部分作品彻底摆脱传统报道思维和报道方式,强化文字生产和视觉生产协同发力,配有视频,且视频制作精良。获奖新媒体作品广泛应用多种先进技术,如XR(扩展现实技术)、AI(人工智能)、沉浸式交互H5等,且不局限于融合报道作品。很多媒体报奖的发布端是客户端、微信、微博等。

  网感之所以一度被诟病,主要是因为很多自媒体盲目炒作社会热点,拼凑剪辑伪造事实,利用网络热点恶意营销,甚至不惜制造传播谣言。以“丑”为美、以“假”乱真、以“擦边”走捷径,种种行为传递错误价值取向,拉低审美底线,损害网络生态和社会风气。当然,以上情况个别主流媒体也会偶尔出现,消解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更让受众对网感一词产生质疑。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第一眼》栏目,采用的大部分是公共监控视频资源,里面的素材无奇不有,但该栏目目的不在于“揭私”“挖丑”,没有迎合部分受众“审丑”的口味,而是为了记录温暖动人的真实瞬间。《第一眼》团队有着严苛的制作底线,对涉及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血腥场面等内容,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理性看待流量。

  一代新闻人有一代新闻人的使命。身处全媒体时代,就要努力拥抱时代,做好媒体深度融合大文章,勇于做一个有网感的党报新闻人,尊重新闻规律,统筹好正能量与大流量的关系,真正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用流量思维引爆正能量。


友情链接 : 百度百科2 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3 百度百科3 百度百科3